字體:  

氣囊=安全? 「輔助」非萬能

kingdomoo 發表於: 2011-12-03 11:58 來源: ADJ網路控股集團


很多人不知道,氣囊在正常情況下依然有使用期限,從線材到引爆的化學物質等等都有可能因為車輛長期使用環境的不同,影響其壽命的長短,造成危急時刻可能發揮不了作用。今天我們要談的則是,氣囊究竟扮演什麼角色,有了它真的就能和安全劃上等號?

在氣囊剛開始被列入汽車被動安全配備的前幾年,曾經發生好幾起成人和孩童因為未繫安全帶,甚至繫了安全帶卻被瞬間引爆的氣囊打傷甚至打死,這是因為初期氣囊的設計採直覺式引爆,只要車輛事故一經觸碰撞擊點,氣囊立刻會在幾十毫秒內,以接近約時速三百公里的速度充氣膨脹。想想看,被一個如此高速的物體瞬間打在臉上或胸口,你會怎麼樣?

為此,車廠與研發單位持續修改氣囊,從形狀到充氣時間,再到充氣速度與充氣量等等,不停的透過實車加上假人的撞擊,盡可能「模擬」出與現實狀況相同的情境,再依照電腦和標記等多方面的數值,試圖建立起最合乎緊急狀況下的防線。

重點來了,為了要保護座艙內駕駛與乘員的安全,又要顧及不能因充氣而傷到人員,還要避免它過度敏感輕撞便觸發,車廠只能盡可能的透過電腦、假人、模擬撞擊等等,去研判出在事故當中車輛「可能」的撞擊情況,問題是,這些都是預設值,而且是在安全的速度情況下,例如六十公里以下,被撞擊某個特定的點。試問,有哪一家車廠,直到現在敢宣稱,所有測試是採用真人實測?

氣囊英文全名為Supplement Restraint System,照字面翻譯是輔助限制系統,限制什麼?限制事故發生時的人體撞擊,而國內在多年前也不再使用「安全氣囊」一詞,而是輔助氣囊或單純的氣囊稱之,為的就是避免人們對其產生錯誤的印象。

換句話說,在現今尚未有一個統一標準,訂定出何時爆,該怎麼爆,爆多少的情況下,氣囊只能被視為比安全帶更次要的危急輔助裝置,畢竟模擬永遠比不上事實,與其著眼在氣囊的成效,不如把焦點更放在汽車安全結構,以及安全駕駛的方法,來的更為重要。